一、合理划分“和谐互助小组”。刚开始的时候,主要参照入学成绩,粗略地将全班分为AB两大类学生,AB学生组成同桌,分出师傅和学友。随着对学生学习等情况的逐步了解,又将全班分为ABCD四大类学生,A类和C类互为同桌,B类和D类互为同桌,这样优势互补的效果更加明显。期中考试后结合学生平日上课的默契度和测试反映出来的问题,对师友进行微调。对于表现好,有进步的学友将其调整为师傅;而对一些表现不积极,学习上出现落后或胜任不了师傅角色的学生将其调整为学友。通过这样的划分,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满意,学习的积极性也比以前有所提高。
二、让师傅和学友明确各自的责任。师傅是老师的助手,是决定和谐互助学习效果的关键人物。师傅除了管理好学友的纪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学习。师傅要会做题,理清思路,规范步骤,明确方法。在给学友讲解过程中,不能按步骤说一遍,应点拨学友的疑惑,把分析的思路讲出来。师傅要培养学友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友创新思维,激发灵感,树立信心。同时师傅要和家长及时联系,实事求是地汇报学友在思想行为学习纪律等方面的情况,以取得家长对管理学友的支持。学友要善于向师傅学习,善于积累,掌握学习方法,勇敢质疑、释疑,增强师友合作的荣辱感。这样,各自明确了责任和义务,能更好地形成一个学习利益共同体,更便于互帮互学。
三、恰当地采用互助学习方式。互助学习的前提是师友进行充分地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借助老师的提问充分展示学习效果。老师提出问题后,只有师傅举手回答,学友不会,老师绝不会找这位师傅回答,必须是师友二人都举手,才有资格回答问题。这样,就要求师傅必须教会学友。课堂上经常会看到师傅举着手的同时,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还在指导学友,直到学友也举起手,才如释重负。这种荣辱与共的“连带”关系,促进了师友之间的交流,调动了师傅的积极性。
四、正确地评价互助效果。我们班将常规作业、课堂纪律、卫生、两操等纳入对师友的量化考核。考核实行师傅和学友的捆绑式管理,一人扣分,两人全扣,增强师友之间的相互制约。分数每天一公布,全班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表彰,给最佳师傅和最佳学友颁发喜报。通过这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管理班级的自主性。
以上只是我班使用“和谐互助小组”几点粗浅的做法,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我们将不断深入挖掘“互助学习”的内涵,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