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尽信师,则不如无师
恰当的教育“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孔子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是说,只有学生在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愤”、“悱”的状态时,才去启发学生。因此,孔子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之上的,并且启发的核心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苏格拉底的教学从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应知道的东西教给学生,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最后使对方从他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法”或“助产术”。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教学不是教师的训导,其中没有任何强迫、灌输,他只是提出问题,却不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一个不断探索知识的主动过程。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而不是牵制学生;要鼓励学生,而不是强加逼迫;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全盘托出。
如此,教师的教学就不仅给学生留有发展独立见解的余地,而且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二、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以对话为特征的交往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学生视为“物”,教学只是教师的独白。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看待,确立起师生之间以对话为特征的生命和情感沟通,彻底消灭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
课堂具备自由、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特质,教师能够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重视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
体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善于调控课堂,课堂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决不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和“好看”等“伪活跃”效果,而是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和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状态真正地活跃起来,有效地增加思维量,主动参与教学当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个性化阅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合作起来共同成长。
三、语文课堂应赋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
应该赋予学生学习的自由,允许他们有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学会负责,否则,不管我们如何改进学校,要是学生不努力学习,没有自我约束,那他们终将失败。赋予学生学习自由的本质即在于使他们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起责任。
第一,赋予学生探究过程的自由。一方面,要使获得和应用学习方法本身成为学生课题探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要允许学生偏离原先设定的研究方向,产生新的主题。
第二,赋予学生成果展示的自由。展示什么、怎样展示,完全应该是学生内心对研究活动的一种真实反映和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切忌把成人化的“完美语言”强加给学生,或者代替他们完成作品展示。
第三,赋予学生自我评价的自由。要倡导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进行反思,通过思考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是否全力以赴等问题,学生可以提高活动的内在动机和自信心,由被动地活动转变为主动探究。
四、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做好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1.由权威者向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者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将学生定位于学习主体,自己定位于引导者、组织者,备课时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的从学生角度去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具有个体、独立、发展的空间,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2.由传道者向研究者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师,而不是单纯的“传道者”,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不是在书斋进行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研究。语文教师要求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将为语文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理想的平台。
3.由闭关自守型向社区型转变
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社区生活,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终身教育正与社区生活走向“一体化”,就是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语文教师更要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语文教学信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理念能与时俱进。
五、回归语文课堂的本身
新课标中明确阐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语文界中长期存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作出了公论。我们过去在语文基础教育中是比较偏向语文的工具性的,甚至为此不惜忽视语文的人文性。所以在教学中“识记字词、了解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这种教学流程曾统治了很长的时间。其机械式的、支离破碎的理解方式往往抑制了学生对文本的人文内涵的自由自主的体验思考,让语文这门本应风情万种的学科,在学生眼中变得平淡乏味、空洞单调。现在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语文课堂上高扬语文的人文性。新教材在教材编写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本套语文教材的编写,将改变把语文仅当作工具的片面认识,引导学生体验语文所蕴含的强大而深沉的文化魅力,引导体验并自主的思考生活,发展学生自主的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和意识。”这种构想无疑会使已沉寂多时的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机,更加丰富。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应注意避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Times New Roman"">只重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这种苗头趋势已在某些公开课中出现。丢弃了工具性的语文课,虽一团和气、一派热闹,但有可能变成思想品德课、历史课、活动动员课等,而不再姓“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语”"Times New Roman"">了。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对穿插于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及方法指导不应忽视。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灵活些,不妨少些抽象概念理论的解析,多些感性的认识理解,将它与其它教学内容如阅读、口语交际等结合起来。
教学必然应当伴随着知识的掌握。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效果展开,切实关注教学效果,重视学生课堂的达成度,不上过分的“表演课”“做秀课”,脚踏实地地落实好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知识点的梳理、能力点的确定、思考点的设置、兴趣点的引发、训练点的侧重,都应该着眼于学生学有所得,学有长进。
教师还应做到:教态大方,板书实用美观,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启发性、激励性和典雅性;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合理地适时、适当、适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当然,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它实际存在的状态五彩缤纷,且与时俱进不断在变化充实,但好课的本质特征是永恒不变的:有序、高效地服务于学生发展、进步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且把这一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有意识和有效地促使教师从新课程改革的宏观理念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微观转变。
教育面对着学生,一切教育活动都追求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高中语文也不例外,让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成长,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教育目标对时代精神的最后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