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比如对于刚刚入门的人应该从何入手,是否可以推荐一些比较好的学习的教材和相关资料?</P>
<P>谢谢您<IMG src="http://pics.wanlibo.com/images_cn/editor/face/001.gif"></P>"/> <P>比如对于刚刚入门的人应该从何入手,是否可以推荐一些比较好的学习的教材和相关资料?</P>
<P>谢谢您<IMG src="http://pics.wanlibo.com/images_cn/editor/face/001.gif"></P>"/>

一些建议

1 楼

团长是否可以给希望系统的学习中医的新手一些建议。

比如对于刚刚入门的人应该从何入手,是否可以推荐一些比较好的学习的教材和相关资料?

谢谢您

2011-06-23 10:33:27
kongfz
2 楼
非常感谢您的建议。从我本人的经历来说,是按照传统的高考----中医药大学,这样一个途径来学习中医的。刚迈入大学时,对阴阳五行等感觉认识不到位,就像是天书一样神秘。半年后才勉强入门,当然所谓的入门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这么多年走来,我觉得中医入门最好的教材还是中医院校第五版的编写的教材,公认的比较好一些。可以拿五版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教材作为入门的学习的资料。记忆是关键,有一些东西的理解很可能到临床一下子就能悟出,所以前期的入门死记硬背是必不可少的,能理解多少算到多少。跟师临床时留心一下自已心中的疑惑,或许老师的一句话就能让你悟出中医的魅力。
2011-06-23 11:24:21
kongfz
3 楼
推荐《名老中医之路》,记录当代一些中医药大师的心路历程,或许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感悟。
2011-06-23 11:27:34
skywo111
4 楼
回复:2楼 谢谢团长的分享
2011-06-23 11:49:10
skywo111
5 楼
回复:3楼 好的,各位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搞活团队的气氛。
2011-06-23 11:50:25
qianruyuan
6 楼
谢谢非常感谢!
2011-06-23 12:04:58
kongfz
7 楼
回复:5楼 提议很好,望大家积极参与其中!
2011-06-23 14:59:33
zmclovely
8 楼
中医的知识要向你们学习哦
2011-06-23 17:19:22
zmclovely
9 楼
回复:3楼 中医你可以多发电的 我也可以看看
2011-06-23 17:35:25
kongfz
10 楼

上学时老师教的舌诊歌诀,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舌质色形态不同,临证辨舌要记清

淡白虚寒红绛热,新久查苔虚实明

唯有紫舌要细言,绛紫属热青紫寒

舌色纯青少血色,寒凝阳郁瘀血斑

(2)

形老实热嫩虚寒,胖大湿痰有牵连

淡白胖大脾肾湿,红绛肿胀火上炎

瘦薄多在虚证现,裂纹或虚或液干

芒刺多主火邪盛,尖心中胃边胆肝

(3)

舌苔形成因有三,胃生积滞邪上干

苔之厚薄邪深浅,润燥湿停或液干

腐腻多主湿浊盛,胃病苔剥落不全

消长有无辨进退,测知凶吉骤与渐

白苔表里湿热寒,黄主里热是长谈

灰黑寒湿热杂见,当辨舌色苔润干

2011-06-24 10:55:26
skywo111
11 楼
回复:10楼 学习了,很精炼的总结
2011-06-24 11:45:15
xiaoqing1312
12 楼
置顶
2011-06-24 19:09:07
kongfz
13 楼

八纲辨证之表里

辨表里 中医所讲的辨表里,是对病变部位、病变层次的辨识。前面我们学习过阴阳,表里就是阴阳。皮毛筋肉相比,皮毛就是表,筋肉就是里;筋肉六腑相比,筋肉就是表,六腑就是里;六腑五脏相比,六腑就是表,五脏就是里。实际上,中医对表里证的辨识,更加重视的,更有临床价值的,是在诊治外感病时,对病位表里的判断。 今天我们生活在盛世,享受着太平年月的安详,所患的疾病,主要是以各种内科病证为主,病位大多在里,对病位表里的判断,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所经历的生活,还远比今天要艰苦的多。古人生活的环境中,战乱、饥荒时有发生,他们所患的的疾病中,外感热病的比例就相当的高。疾病表里的辨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辨表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表里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都是截然不同的;表里判断不清,导致误治的后果也会十分严重。在表之病,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在里之疾,常与气血不和有关。外邪入侵,正邪交争,矛盾性质属于敌我矛盾;气血不和,邪从内伤,矛盾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面对外敌,需要调动国防力量奋力相抗,速战速决;面对内部的不和谐声音,则需要协调安抚为主,不得已也只是调动公安,维持秩序,以求长治久安。所以治表邪,以发汗驱邪为首务,多求速效,所谓“治外感如将”。治里证,以调和气血为重点,常须缓图,所谓“治内伤如相”。表证不解而攻里,正气本在表奋力抗邪,体内却遭毒药而混乱不堪,邪气必然乘机而入,病情也会随之加重。譬如大将御敌于外,国内政权哗变,大将家属尽遭不幸,军心动摇,战事必败。里证不和而攻表,体内气血不和,不治里而反攻表,徒耗正气,里证更甚。譬如将相不和,调将外出,相得机尽数报复,将相关系更加恶劣,国家则难保。 那么在表在里,究竟如何判断呢? 给大家提供两条判别的依据,一是恶寒,二是脉浮。恶寒就是怕冷,不过这种怕冷即便多盖上很厚的衣被也不管用,仍然寒战不止。但凡见到恶寒的症状,一定说明有邪在表。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脉浮就是脉象非常表浅,手刚刚接触到寸口皮肤,就可以感觉到很强的脉动,用力按下去之后,脉的力度反而减小。也是正气奋起抗邪之象。 课堂上有同学提出问题,既然靠恶寒一个症状,就可以准确的判断表邪存在了,还有什么必要再讲脉浮、舌苔薄、头痛、鼻流清涕等等这些症状呢,岂不是多此一举吗?你怎么看呢?

2011-06-25 13:43:02
kongfz
14 楼

八纲辨证之寒热

这一条看上去似乎非常简单。寒热嘛,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很好的辨别,还需要特殊的来讲吗?下面我们来看两则医案,让大家感受下实践中要辨别寒热,是否如想象中一样的简单。 案1 患者,男,58岁。患“胃病”近30年,在某医院行胃肠钡餐造影,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于前日晚餐饮少量白酒后,当晚11时许胃脘部突然阵发性绞痛,向右胁放散,伴嗳气泛酸,口苦口干,喜手按压,面青肢冷,身微出汗,饮热开水疼痛可缓解。舌质红润,苔淡黄、厚腻,脉象弦紧而数。 这是广西中医学院方显明老师的一则医案。这例患者出现的胃痛,究竟是寒,是热,还是寒热错杂?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患者口苦口干,舌质苔淡黄厚腻,脉数,似乎都是热证的表现。当该患者到某医院门诊就医时,应诊医生也是根据上述“热象”,结合胃脘痛,向右胁放散的症状特点,诊断为“肝火犯胃型胃痛”,予龙胆泻肝汤治疗。但是服药1剂后,胃痛加重,伴脘腹作胀,嗳气频作,纳呆,恶心,泛吐清涎,大便不畅。问题出在哪呢?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患者除了上述热象外,有一个症状格外的引人注意,就是“饮热开水疼痛可缓解”。试想一个大热的人,怎么会喜欢热饮,而且饮热水后疼痛缓解呢?再结合一些其他的表现如舌虽红但润泽不干,胃脘部疼痛为绞痛,面青肢冷等等,可以判断患者当前出现的疼痛,其性以寒为主。再有经服寒凉药龙胆泻肝后,疼痛加重的反应,可以进一步确诊疼痛是因寒而起。再结合全身症状综合诊断,该患者属寒热错杂夹湿,当前治疗当以散寒为主。 再来个难度更大的。 案2 杨××,女,三十岁。初患上腹疼痛,发高热,大便秘结。病已四日。曾用灌肠法通便,反致腹痛、吐泻、手足厥冷,烦躁不安,面青,脉微。经服大剂附子理中汤(重用附子),服后病情加剧。症见:面青,神烦,肢冷,吐泻,发热,口臭气粗,烦渴引冷,口唇焦燥。舌呈紫色,脉象闭伏。细审之:手背虽冷,但手心灼热。(云南 戴丽三案) 这是一例中医所谓“真热假寒”案。无疾在此将如此疑难重症介绍给各位初学者,并非希望大家很快掌握扶死济危的医术,而是以此示医者识证之难,绝非草率者可为。学习医术,非一般平和之养生法可比,面对疾患,心思必须缜密,目光必须犀利,才不致误人。 该患者表面看来,面青,肢冷,脉沉,都是寒象;又见发热,口臭气粗,烦渴引冷,口唇焦燥,都是热象。似乎寒热并见,其实不然。该患者的问题,是体内阳热之气太盛,阴气弱小,根本无力制约亢盛的阳气,反而被阳气排斥在外,从而出现了体内真热,体表假寒的表现。即所谓真热假寒。

2011-06-25 13:44:19
kongfz
15 楼

中医虚证辨证要

虚证: 气虚:乏力、疲倦、懒言、脉沉无力; 血虚:失眠(多梦)、目干涩痛、女性月经量少色淡;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 阳虚:畏寒喜暖、四肢清冷、大便糖稀、小便清长、舌淡、多津液、脉沉迟无力。 下面对一些可能在理解上有困难的症状做下讲解。 关于气虚诸症的问题。气最重要的功能,是推动人体内有形物质如阴血、津液的运动,激发各脏腑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的动力来源。现在气不足,无法提供充分的动力,从脏腑到肢体,就表现出一系列不喜动而喜静的现象,如上所示。 关于失眠多梦的问题。人体在运动时,血被输布到周身以荣养四肢百骸;在休息时,血液则流回到肝脏,所谓肝主藏血。随着神进入心脏,魂也会进入到肝脏中来休整。魂在休息时,需要大量的血液来营养,才能安心静修。现在肝脏中血液匮乏,魂不得养,躁动不安,我们就会在梦中见到各种各样的事物。 关于气血虚的问题。血虚时,非常容易同时见到气虚表现。我们前面讲人体生理时提到过,气血之间的基本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无形,无法孤立存在,必须依附在有形的血上,才不致于被耗散掉。现在血不足了,气无处依附,很容易同时出现虚损。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若反之,在气虚时,就不一定同时兼见血虚表现了。 关于发热的时间问题。一般来说,发热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既然要交战,就需要先准备好一切军需物资。如果体内阴虚,战略储备不足,最好就不要轻举妄动。等到午后,甚至天黑下来,天的阴气逐渐充盛;人体得到天的资助,阴气也逐渐强盛,正邪之间的战争才会真正开始。所以阴虚的发热,通常是在黄昏以后出现。热的时间越晚,说明阴虚的程度越重。所谓潮热,是指发热的时间很有规律,如潮水之涨退有时。 这些症状,是我们进行临床辨证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大家尽快的掌握这些知识,无疾特意编写了几句歌诀。希望有意学习中医的朋友可以加以背诵,相信对培养自己识证的能力有些帮助。以下的实证、五脏证后,无疾同样采用编歌诀的形式,帮助大家记忆。不再赘述。 气虚无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 阴虚夜热细盗汗,阳虚清冷一派寒。

2011-06-25 13:45:19
kongfz
16 楼

中医实证辨证要点

实证: 寒证:形寒肢冷、常年不温、脉沉迟; 热证:面赤、身热、心烦、舌红、舌苔黄、脉数; 痰湿证:肥胖、大便粘腻、舌苔腻; 燥证:口干渴、大便干燥; 风证:震颤、歪斜、走窜; 气滞:胸闷、腹胀、肋下胀满、喜叹气; 血瘀:口唇色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青紫粗大。 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肥胖舌便粘; 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 还是对几个问题作下提示: 关于辨寒热的知识扩展问题。上面我们讲到的,是进行证候辨识过程中非常典型的一些症状。实践中,还需要对上述知识进行一定的扩展,将死的知识逐渐活化。仅以寒热为例,为大家示范活化知识的一些方法。上述对热证的描述看上去已经比较详细,但实际上这些症状仅仅是一些典型的热象代表。从红色属热,除了舌红、面赤之外,还可以引申出痘痘的色红、斑疹的色红、皮肤牙龈的红肿热痛都属于热证;从黄色属热,除了舌苔黄之外,还可以引申出鼻涕和痰的黄稠、脓的黄稠、小便的色黄也都属于热证。反过来,清淡的颜色往往就是寒证的反应。如舌质色淡白,舌苔白多津液,肿块色暗淡,痰白清稀,小便清长等等。以此法为例,大家可以在上述对各种症候的认识基础上,悉心观察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症状,思考下是虚是实,是寒是热。 关于燥证与阴血虚的关系问题。所谓燥,主要是由人体内的阴血津液等物质缺乏,机体失于濡养所致。可由外邪引起,也可从内而生。但在治疗方面,与阴血虚的治疗方法大同小异。所以在以后的讲稿中,除特殊情况外,不再对燥邪做单独讲解。

2011-06-25 13:45:51
kongfz
17 楼

中医病位辨证要点

中医将整个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人体的核心是五脏。所以人身绝大部分的疾病,最终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与五脏发生联系。如六腑中胃肠的问题,我们常常责之于脾脏;荨麻疹、鼻炎等问题,往往与肺脏有关;腰膝酸软无力是虚在肾;等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中医将病位最终归结到五脏,标准是什么。 肺:咳、喘、痰; 心:心悸(心慌)、失眠、心痛; 肝:两胁(肋下)胀,脉弦; 脾:纳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便秘; 肾:腰膝酸软无力、小便不利(不畅或过多)、性方面异常; 肺病不外咳痰喘,心病心悸痛失眠; 肝病脉弦胁胀满,肾在腰膝小便艰; 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大便难。

2011-06-25 13:46:38
skywo111
18 楼
2011-06-26 10:36:20
fengyun0077
19 楼
呵呵很好!欢迎大家热烈讨论
2011-06-26 22:25:35
kongfz
20 楼

中医之五脏

1 肝 中医学中肝脏被比喻成将军。这个比喻,就是从我们讲过的肝脏的“木性”发展出来的。我们前两次讲座,都有涉及到肝。这里简单的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通过最基础的解剖观察,古人直观的发现,肝脏是人体内藏血量最多的一个脏器,从而认为肝脏具有“藏血”的功能。古人又把血液比作滋养人体生命的水,而木正是从水中而生。古人于是将肝脏的五行属性归于木,从而将“木喜条达”的特性移嫁到肝上,认为“肝主疏泄”。也就是肝有保持人体内气的运行顺畅、舒展,不出现郁滞的功能。随着脏腑理论的完善,肝主疏泄的功能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成为肝脏最为重要的生理功能。 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心情不好,常常会见到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人喜欢的生闷气,把所有的不快憋在心里不讲;另一种人点火就着,遇到些不顺心的小事就暴跳如雷。这两种情况,都与肝的功能失常有关。第一种情况,主要是肝木疏泄的功能太弱了;当体内出现气的郁滞时,肝没有足够的能力,把郁滞消散开。气滞越来越严重,导致了一些病证。中医把这种情况叫做肝气郁。对这样的肝木不及的情况,就需要用柴胡一类疏肝的药物,帮助肝来加强疏泄的功能,把气滞散开。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原因主要是肝木的功能“太过强盛”了。中医把这种病证,叫做肝火旺。需要用龙胆草一类清泻肝火的药物,把肝脏中过于亢盛的阳气清除一些,来维持肝脏自身的阴阳平衡。 2 心 古人将人体解剖之后,发现心脏与血管连在一起,里面存留有血液。古人把血管称为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于是提出了心脏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接下来,古人又发现,心脏所处的位置,最外面有胸骨、肋骨在保护;近一层后,心脏还受到肺脏的保护;最里面的一层,在心脏的表面还有一层心包。这些结构,把心脏包裹的严严实实,外界的风吹草动根本无法伤害到心脏。这样优厚的待遇,在古代只有君主才有资格来享受。古人于是把心脏比作人体的君主。国家有大事发生,必须先禀告君主,听从君主的安排。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没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是万万不行的。古人把这种身负重任而不惊,日理万机而不乱的能力,称作“神明”。相应的,人体要完成正常的生理过程,保持良好的状态去工作,学习,生活,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心脏来主持大局。所以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 讲到这里,必须提一下“脑”的问题。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在人体真正主管“神明”的,也就是主管人的思维意识精神的器官,是脑。这是不争的事实,无疾不想对究竟谁主神明作任何争辩。只想举两个事例,与大家一起来思考。朱砂的颜色是红色,与心火同;中医经常用此药来安神,用于治疗心烦,癫狂等精神性病症。百会是头顶中央的一个重要腧穴。古人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时,经常会用到此穴。这两件事提示我们:古人在进行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心主神明”的理论,是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思路,对临床发挥指导价值的。同时,“心主神明”的理论,并没有对古人的思想产生根本禁锢;发现针灸头部腧穴,可以很好的治疗精神情志疾病后,古人不会因为受到“心主神明”的影响,就将宝贵的经验置弃不用。 今天的我们,在学习古代先贤智慧的时候,态度很重要。我们是以古人为师为友,恭谦的来学习;还是与古人为仇为敌,尖刻的吹毛求疵。态度会决定你最终从古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是有用的智慧,还是无用的故纸。 3 脾 中医学所讲的脾,实际上包括西医解剖学中脾脏和胰脏两个脏器。由于二者在位置上与胃紧密相连,古人便联想脾脏的功能,主要是把吃进到胃中的饮食物进行消磨转运,进而演变成为“脾主运化”的基本生理功能。饮食物在体内的运化过程,我们在六腑部分会详细讲到,这里就不做重点分析了。饮食物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气血,为人体提供营养和动力。而消化吸收的功能,需要脾脏来主持。中医学因此将脾称作“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除此之外,脾脏与肝脏相似,也是一个储藏有大量血液的器官。古人把这种现象,与脾为气血化生之源,以及下面要讲到的气血关系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脾主统血”的功能。而这里所谓的脾,实际上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的是指气而言的。下面我们讲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大家就可以理解了。 4 肺 肺与气管相连,通于鼻窍。这就决定了肺脏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肺脏通过主持呼吸运动,使人气与天气相通,人与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主持呼吸运动,肺脏同时主持了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呼气时,气向外,向上;吸气时,气向内,向下。 再来看下肺脏的位置和形态,他像一口大钟一样,守护在心脏的周围。古人据此认为,肺脏就像威严的宰相,身居君主两侧,将君主的旨意传达给百官,协助君主对百官进行治理。这位宰相的职能,在中医学中被称作“肺主治节”。肺主治节的功能,与肺主气的功能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都会随着一呼一吸而井然有序的进行。恰似一位德高望重的宰相,运筹帷幄,时时掌控着全国上下的局势。 最后,肺脏还有一个功能,叫做“通调水道”。中医治疗疾病时,有一个很有趣的治法,非常形象的表现了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叫做“提壶揭盖法”。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每天用到的茶壶,在盖子上都会留出一个小孔。当我们用茶壶倒水时,空气可以从小孔进入,水就会顺畅的流出来了。如果不要这个小孔,而且把壶盖的四周用泥巴糊住。这时再想把水倒出来,就万万不能了。其实在物理学上,道理其实很简单,是由于的大气压的作用而已。但在中医学中,古人却根据这个生活中的现象,把他用到医学的领域,成为一种治疗小便不利的重要方法。肺的形态像一口大钟,不但护卫着心脏,而且护卫着下面所有的脏腑,与茶壶上的盖子何等相似。当肺的功能正常时,人气与天气相通,就像壶盖上留有小孔。肺脏一旦受到病邪侵袭时,肺脏主气的功能受到影响,就像壶盖上的小孔被封死了,就可以出现小便的不畅通。此时我们无论用多少通利小便的药,效果都不会明显。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壶盖揭下来,也就是宣肺的方法,让天气与人气相通,小便就自然会顺畅的流出来了。 5 肾 “肾虚”这个中医学词汇,在今天几乎成了人所共知的流行语。似乎中国人都多多少少的都需要补补肾,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呵护。中医学中的肾,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器官呢? 前面我们提到过,古人通过对人体的解剖,发现肾脏的位置是五脏中最靠下的;而且肾脏中可以闻到很强的小便气味。古人据此认为:肾脏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关系十分密切,从而提出肾脏最基本的生理功能“肾主水”。但今天我们常说的肾虚,往往不是指肾主水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的是指肾脏更重要的一个生理功能――肾主藏精。 这里的“精”,最初主要指的是生殖之精。肾的位置与生殖器比较接近;肾脏的形态与男性睾丸的形态比较相似(睾丸有“外肾”之称);肾脏与腰部相邻,中医有“腰为肾之府”之说,而过度的性生活很容易引起人的腰部酸软无力、疼痛等表现。种种迹象都表明,肾脏与性方面的生理功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伴随古人对“精气”概念的推崇,肾主藏精的范围也日益扩大,肾也渐渐成了人体的“先天之本”,肾中所藏的元阴、元阳,也成为人体一身阴阳的根本。

2011-06-27 09:21:35
kongfz
21 楼

中医之六腑

1 胃 小肠 大肠 人体要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人要正常的思考,五脏功能要得到正常的开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不断的从外界吸收营养,向外界排出对人体无用的废弃物。这一过程,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的。在古代中医学中,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胃、小肠、大肠,是前后相续,关联密切的三个腑,共同形成了人体内将饮食物消化传输的“谷道”。在古人的眼里,人体消化过程的认识,大体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吃下去的饮食物,会由胃来接收。并由胃中之火来腐化食物,为进一步的消化吸收打好基础。胃的这个作用,被称作“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如果胃里的火不够了,就没有能力把食物很好的“腐熟”。就像锅下的火很小,每次蒸出来的米饭都是夹生的。面对这样的饭,恐怕很难有食欲可以吃的下去。如果反过来,下面的火太旺了,锅里面顿好的肉都化成糊糊,怎么吃都感觉吃不饱;这就是胃火太盛了,中医所谓的“邪热能杀谷”。 接下来,经过腐熟的食物被传送到小肠,小肠所从事的工作,有点像一只筛子(呵呵),把这些食物“过滤”一下,对人体有益的部分被留下来,进一步消化成精微的营养物,被人体吸收。而糟粕的部分,则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小肠的这一功能,中医称为“泌别清浊”。如果小肠泌别的功能出现问题,人体就无法区分出食物的哪些有用,哪些无用,最后这些精华和糟粕混杂在一起排出体外,就出现了腹泻。(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几种,由于小肠的问题导致的腹泻,是其中之一。) 最后经过小肠滤出的食物糟粕部分,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大肠在中医称为“传导之官”,主要的职责,就是传导这些食物糟粕,排出人体。千万别以为这个传导的芝麻小官就不重要哦,今天不知有多少朋友,都是由于大肠的问题,而出现长期的便秘或腹泻,给身体带来很多的不适。便秘都是上火吗?腹泻都是肠胃虚弱吗?与具体病证相关的内容,我们在诊断、辨证的章节里还会详细讲到,请继续关注。 实际上,我们上面讲到的三个腑:胃、小肠和大肠,如果要实现正常的功能,也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气化”。其实何止是这三个腑,人体的各个脏腑内,气化都是时时刻刻在进行着的。仅就这三个腑而言,所谓的气化,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的是指脾气的推动,来保证三腑的实现正常功能。脾气的虚弱,在胃,则表现为不思饮食;在小肠则表现为腹胀、腹泻;在大肠则表现为便秘。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症状,顺便说一下,叫做大便“初头硬,后必溏”。是说排大便时,开始的部分比较硬,到后面反而是稀的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呢? 2 膀胱 古代的交通运输,只有水路和陆路两种;于是也把这样的知识应用到人体上,形象的将胃肠的消化道称作谷道,而膀胱出小便,则被称作水道。与胃肠消化传导的功能实现,需要脾的气化作用来支持一样,膀胱主水道的功能,也需要一个脏的气化作用来主持,就是肾。 中医学对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是这样认识的: 首先水液进入胃,通过脾气的运化,将水向上布散到肺,再通过肺脏来通调水道,把水液向下传递到膀胱。通过这样一上一下的传递,水液得以遍布周身,滋养各个脏腑。当然水液在体内的运动,都离不开肾脏的主持。 以上就是经典中医学理论中,对水液代谢过程的大体描述。不知大家看后,是何感想? 无疾在这里,简单的谈下自己的看法。 古人没有对解剖学发生浓烈的兴趣,因为对于“真理”的追求,从来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我们的古人,更加在乎的,是如何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对理论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医理论。 水液代谢的问题也是这样。古人最终将理论确定成上面的形式,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源于医学实践。中医学治疗水液代谢方面出现的问题,比如水肿,比如小便失禁,比如小便不通,都会讲到三个重要的脏器:肺、脾、肾。而针对此三个脏器给予的治疗,往往又是对上述病证非常有效的方法。正是基于这些实践的基础,古人尝试思考三者与水液的代谢的关系,才最终在头脑中构建了这样一个水液入胃,经脾,达肺,到膀胱的理论模型。对于这样的理论,如果我们完全抛开历史,不考虑古人的环境,硬是用今天科学的解剖学知识来否定古人,那么你会在满足了自己作为胜利者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与古人交流,吸取古人宝贵经验智慧的机会。 3 胆 胆作为一个腑,实际上与上面的四腑不太相同的。食物的传导不会经过胆,水液也是一样。所以古人还有一种见解,认为胆属于所谓“奇恒之腑”之一。奇恒之腑这个概念比较偏一些,实际运用的价值远不及五脏六腑,对大家理解整个中医理论的帮助也不是很大,我们这里也就不讲了。 我们只从两个侧面,来认识一下胆脏的功能。 一个人临危不惧,泰然自若,我们会讲他胆识过人。这里的胆,就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胆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所谓“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无论所处的局势多么混乱,无论面临的困境多么险恶,都有勇气面对一切的挑战;这样的人,胆气充盈,刚毅果敢,心中有正气,言语显决断,称为勇士。反之,遇事萎缩不前,环境稍变,其心大乱,惶恐不安;这样的人,胆气不足,懦弱胆小,犹豫不决,称为怯士。 另外一个词,这些天在群里反复有朋友提到,叫做“肝胆相照”。讲五行时我们提到,胆的位置依附于肝内,紧密相连,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肝脏脾气暴躁,刚烈勇猛,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而胆脏则性情中正,威严果断,是一位稳坐中军帐的军师。譬如廉颇与蔺相如,张飞与诸葛亮。只有肝胆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才有可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4 三焦 三焦,顾名思义,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历来是中医理论中争议最大的一个腑。我们这里也不想在三焦上面花费太多的笔墨。只是简单的让大家对三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下三焦对于中医诊治疾病有怎样的作用,也就够了。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三焦:解剖上和生理病理上。 解剖方面最好讲也最难讲。好讲,你只需要认为整个人体内部,包括胸、腹内的全部器官,都在三焦内就可以了。三焦像个大口袋,把所有其他的五脏五腑都装在里面。难讲,三焦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胃肠膀胱胆我们都可以看到摸到,三焦怎么看不到呢? 如果对上面刚刚讲过的六腑数目的演变还有印象的话,就会了解古人创建五脏六腑的体系,并不是完全依照实体解剖知识建立的。古人心中深深埋藏的信念,或许古人心中有一种对天地之理的崇拜,这种崇拜反映在外的,就是所谓的“术数”。根据这样的观念,古人坚定的认为:脏,就应该是五个;腑,就应该是六个。因为脏腑的数目,需要与天地之数,即“天六地五”这个神秘数字相合。而脏腑之中,脏在内,主封藏,属阴,为地;腑在外,主通行,属阳,为天。因此形成了五脏六腑之数。如果哪位朋友对这些数字很敏感,希望继续研究,可以去读些术数方面的书籍。无疾无志于此,也请不必追问无疾这方面相关的问题了。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古人在五腑之外,增加了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的,其实是出于一种信仰,而与实体解剖无关了。那么,三焦这个概念,是不是就毫无价值呢?我们继续看一看生理和病理上的三焦。 既然三焦是人体内最大的一个腑,其余的脏腑都在其中,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三焦理解为一条通道,贯通人体上下。在这条通道中,有气的运行,也有水的运行。如果三焦通道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很容易发生气的郁结,水的不行。方剂学中有一个经典的方子,叫做三仁汤,就是分别用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来清利上中下三焦的湿热,从而通畅三焦的气机。清代医家吴鞠通,更是依照三焦的理论,确立了一套辨证方法。可见,古人对三焦的认识,并不是纯粹的摆设、配件,而是可以在治疗思路上,给人以启迪,教人以大略的有价值的概念。 此外,将三焦分开作为上中下来解时,实际上往往讲到的所谓上焦,主要是心肺的功能;中焦主要是脾胃的功能;下焦主要是讲肝肾的功能。此时的三焦更倾向于是一种按部位不同而进行的脏腑分类法。实质的内容,与三焦本身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2011-06-27 09: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