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巾的功用是保暖脖子,在我国北方,围巾两端还要塞进大衣之中才更加保暖。我国东北地区,有些人还戴口罩。因为头脖暖和后,人体热量散失的一个重要渠道便是呼吸(例如有记载说,当零下40℃时,平均有20%的热量由呼吸散发)。戴口罩可使空气预热后进肺。过去老年人多以此预防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发生,这倒和戴口罩以防灰尘和防止细菌致病的目的有点相近了。
  手套,古代称为“尉”。我国南方人冬天常戴无指手套或分指手套,以便劳作。但北方由于冬天太冷,人们常戴棉或皮手套,而且手套上除大拇指外其他四指相连,以利保暖。北方冬季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或者邮递员、三轮车工人等,常把棉(手)套筒固定在车把上,然后再将戴上薄手套的手伸进去。
  中低纬度夏季中的帽是用来遮阳的。现代的尼龙凉帽、太阳帽、草帽,及过去赫哲族的桦树皮帽、毛南族的竹丝帽、加拿大印第安人云杉纤维织的帽子的通风散热性都很好。有些民族则用头饰来代替帽子遮阳。
  鞋,古称“足衣”。俗话说,“寒从足上起”,说明脚是全身最易受凉的部位之一。因此高纬度地区居民都以皮做鞋,垫以毡或毛皮,而且鞋帮上延成靴,把裤脚塞入靴中保暖。
  我国东北的乌拉鞋,历史上十分有名。这种鞋一般用牛皮制成(也有用狍皮、鹿皮、赫哲族用鱼皮),鞋底和鞋帮是一块皮子,外加一块皮脸缝合而成,号称“走荆棘扎不漏,过泥沼湿不透”。乌拉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走冰雪路不起“丁脚”(冰雪压实后,粘在鞋跟上的块状物,走路时会像穿了高跟鞋),不累脚脖子。而且由于鞋内垫了经捶熟加工的乌拉草,既宽松舒服,又绵软暖和,因而成了过去东北人的宠物。乌拉草由于绵软而有筋力,过去还常用它和泥盖房,乌拉草在其中起钢筋的作用。
  荷兰木鞋,是荷兰的四宝之一。荷兰冬季中气温较低且地面潮湿。为了不使脚受寒,人们常穿用厚木镌空的木鞋并置以松软填充物保暖。这种鞋的头和跟都向上微翘,形如木船,故称荷兰船鞋。这种鞋目前城市少见但乡村仍流行。工艺品小木鞋还是旅游纪念品。朝鲜也有类似的木鞋,只是在鞋底的中部和后部雕出两道横纹,便于晴雨两用。法国山区和菲律宾农村过去的木鞋则基本上是当雨鞋穿的。
  日本木屐是世界知名的,已成为日本服饰文化的一个标志。现代日本青年仍常上身西装,下身牛仔裤,脚蹬木屐。木屐结构很简单,在板上钉上一条人字形布带,板下前后各刻出两条木齿即可。其实,据记载,日本木屐还是我国古代木屐传过去的。颜师古《急就章注》中说,“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南北朝时士大夫不但爱穿木屐,而且常亲自制作。《南史谢灵运传》中说谢灵运常穿木屐登山,“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后人称这种木屐为“谢公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便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之句。我国60年代以前的广州也是木屐的天堂。但那里的木屐板不厚,底无木齿,只有一个浅跟。木屐面上一般是一条横钉的帆布带。由于广州全年天热,地又常湿,这种木屐水陆两用,因此十分流行。
"/>   围巾的功用是保暖脖子,在我国北方,围巾两端还要塞进大衣之中才更加保暖。我国东北地区,有些人还戴口罩。因为头脖暖和后,人体热量散失的一个重要渠道便是呼吸(例如有记载说,当零下40℃时,平均有20%的热量由呼吸散发)。戴口罩可使空气预热后进肺。过去老年人多以此预防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发生,这倒和戴口罩以防灰尘和防止细菌致病的目的有点相近了。
  手套,古代称为“尉”。我国南方人冬天常戴无指手套或分指手套,以便劳作。但北方由于冬天太冷,人们常戴棉或皮手套,而且手套上除大拇指外其他四指相连,以利保暖。北方冬季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或者邮递员、三轮车工人等,常把棉(手)套筒固定在车把上,然后再将戴上薄手套的手伸进去。
  中低纬度夏季中的帽是用来遮阳的。现代的尼龙凉帽、太阳帽、草帽,及过去赫哲族的桦树皮帽、毛南族的竹丝帽、加拿大印第安人云杉纤维织的帽子的通风散热性都很好。有些民族则用头饰来代替帽子遮阳。
  鞋,古称“足衣”。俗话说,“寒从足上起”,说明脚是全身最易受凉的部位之一。因此高纬度地区居民都以皮做鞋,垫以毡或毛皮,而且鞋帮上延成靴,把裤脚塞入靴中保暖。
  我国东北的乌拉鞋,历史上十分有名。这种鞋一般用牛皮制成(也有用狍皮、鹿皮、赫哲族用鱼皮),鞋底和鞋帮是一块皮子,外加一块皮脸缝合而成,号称“走荆棘扎不漏,过泥沼湿不透”。乌拉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走冰雪路不起“丁脚”(冰雪压实后,粘在鞋跟上的块状物,走路时会像穿了高跟鞋),不累脚脖子。而且由于鞋内垫了经捶熟加工的乌拉草,既宽松舒服,又绵软暖和,因而成了过去东北人的宠物。乌拉草由于绵软而有筋力,过去还常用它和泥盖房,乌拉草在其中起钢筋的作用。
  荷兰木鞋,是荷兰的四宝之一。荷兰冬季中气温较低且地面潮湿。为了不使脚受寒,人们常穿用厚木镌空的木鞋并置以松软填充物保暖。这种鞋的头和跟都向上微翘,形如木船,故称荷兰船鞋。这种鞋目前城市少见但乡村仍流行。工艺品小木鞋还是旅游纪念品。朝鲜也有类似的木鞋,只是在鞋底的中部和后部雕出两道横纹,便于晴雨两用。法国山区和菲律宾农村过去的木鞋则基本上是当雨鞋穿的。
  日本木屐是世界知名的,已成为日本服饰文化的一个标志。现代日本青年仍常上身西装,下身牛仔裤,脚蹬木屐。木屐结构很简单,在板上钉上一条人字形布带,板下前后各刻出两条木齿即可。其实,据记载,日本木屐还是我国古代木屐传过去的。颜师古《急就章注》中说,“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南北朝时士大夫不但爱穿木屐,而且常亲自制作。《南史谢灵运传》中说谢灵运常穿木屐登山,“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后人称这种木屐为“谢公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便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之句。我国60年代以前的广州也是木屐的天堂。但那里的木屐板不厚,底无木齿,只有一个浅跟。木屐面上一般是一条横钉的帆布带。由于广州全年天热,地又常湿,这种木屐水陆两用,因此十分流行。
"/>

鞋、帽、手套与气候

1 楼
帽,古代称“头衣”。据测定,在低温下如果不戴帽,则全身热量大部分都会从头部发散。我国过去帽子多用毛皮做成或用毛线织成。但在很低的温度下,耳朵也会冻得慌,我国过去江南的罗宋帽、藏族的护耳帽等都可兼护耳朵。老北京人还专门用毛皮做成耳套,用细绳拴起戴在耳上,有点像野兽的耳朵,样子颇令人发笑。   围巾的功用是保暖脖子,在我国北方,围巾两端还要塞进大衣之中才更加保暖。我国东北地区,有些人还戴口罩。因为头脖暖和后,人体热量散失的一个重要渠道便是呼吸(例如有记载说,当零下40℃时,平均有20%的热量由呼吸散发)。戴口罩可使空气预热后进肺。过去老年人多以此预防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发生,这倒和戴口罩以防灰尘和防止细菌致病的目的有点相近了。   手套,古代称为“尉”。我国南方人冬天常戴无指手套或分指手套,以便劳作。但北方由于冬天太冷,人们常戴棉或皮手套,而且手套上除大拇指外其他四指相连,以利保暖。北方冬季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或者邮递员、三轮车工人等,常把棉(手)套筒固定在车把上,然后再将戴上薄手套的手伸进去。   中低纬度夏季中的帽是用来遮阳的。现代的尼龙凉帽、太阳帽、草帽,及过去赫哲族的桦树皮帽、毛南族的竹丝帽、加拿大印第安人云杉纤维织的帽子的通风散热性都很好。有些民族则用头饰来代替帽子遮阳。   鞋,古称“足衣”。俗话说,“寒从足上起”,说明脚是全身最易受凉的部位之一。因此高纬度地区居民都以皮做鞋,垫以毡或毛皮,而且鞋帮上延成靴,把裤脚塞入靴中保暖。   我国东北的乌拉鞋,历史上十分有名。这种鞋一般用牛皮制成(也有用狍皮、鹿皮、赫哲族用鱼皮),鞋底和鞋帮是一块皮子,外加一块皮脸缝合而成,号称“走荆棘扎不漏,过泥沼湿不透”。乌拉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走冰雪路不起“丁脚”(冰雪压实后,粘在鞋跟上的块状物,走路时会像穿了高跟鞋),不累脚脖子。而且由于鞋内垫了经捶熟加工的乌拉草,既宽松舒服,又绵软暖和,因而成了过去东北人的宠物。乌拉草由于绵软而有筋力,过去还常用它和泥盖房,乌拉草在其中起钢筋的作用。   荷兰木鞋,是荷兰的四宝之一。荷兰冬季中气温较低且地面潮湿。为了不使脚受寒,人们常穿用厚木镌空的木鞋并置以松软填充物保暖。这种鞋的头和跟都向上微翘,形如木船,故称荷兰船鞋。这种鞋目前城市少见但乡村仍流行。工艺品小木鞋还是旅游纪念品。朝鲜也有类似的木鞋,只是在鞋底的中部和后部雕出两道横纹,便于晴雨两用。法国山区和菲律宾农村过去的木鞋则基本上是当雨鞋穿的。   日本木屐是世界知名的,已成为日本服饰文化的一个标志。现代日本青年仍常上身西装,下身牛仔裤,脚蹬木屐。木屐结构很简单,在板上钉上一条人字形布带,板下前后各刻出两条木齿即可。其实,据记载,日本木屐还是我国古代木屐传过去的。颜师古《急就章注》中说,“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南北朝时士大夫不但爱穿木屐,而且常亲自制作。《南史谢灵运传》中说谢灵运常穿木屐登山,“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后人称这种木屐为“谢公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便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之句。我国60年代以前的广州也是木屐的天堂。但那里的木屐板不厚,底无木齿,只有一个浅跟。木屐面上一般是一条横钉的帆布带。由于广州全年天热,地又常湿,这种木屐水陆两用,因此十分流行。
2011-03-14 23:30:20